鄙视链与物质生活·二#
---
创建日期: 2025-07-15
发布日期: 2025-07-26
---
我在物质的存在,我也会物质的消失。
(事实上在写这个“二”的时候,“一”并没有写完,只是未完成太久,似乎想要表达的重点不太一样,就先“二”吧)
(事实上,上面这句话,也已经是几年前写的了)
满足#
普普通通家庭长大,没过过什么“好生活”,但也算不上苦难。 我向来对于物质条件没什么要求,也很难意识到不同家庭之间的“差距”。 在世俗的眼光中,我大概是不够“成熟”的人。 反而也是幸福的,天真的以为自己有各种可能。
年轻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住所、一日三餐,有一台电脑,在哪里、什么样的条件都似乎没区别。 我尝不出食物中的精致美味,我听不出音乐中的欢乐伤悲。
对我来说,很多东西能够满足基础的功能需求就已经够了。 这世界不是线性的,再要往前进一些,其所付出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 没有物质条件,也不会去想 说:这个我不能退让,必须得是最好的。 好在这世界上不全是我这种人,否则也都没有前进的动力了。
学生时我不认识什么明星,毕业后不知道哪些是行业顶级公司,工作有些年也不懂资本意味着什么。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小角色,只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如果能一直认为自己做的事是重要的,似乎也还好。 或许看到自己多年的懒惰,或许意识到自己的才能并不像原本想象的有许多可能,一直认为重要的事情变得不再重要。
不满足却发现自己还是什么也没做。
发展#
我常想为什么我是个没什么追求的人,为什么我没有跳脱自身看到发展的坚定信念,也就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对物质没什么要求,但不可否认的,限制了我的边界。不知道能做到什么程度,许多事情对我来说实现都是不容易的。
家中的第一台电脑,早期能做不少事,几年过去当其带不动新的程序时,家庭条件又不可能换新时,思考方式就会是要做优化、或者其它的简洁代替。 资源不足,我就比较容易关注于实现,而不是方向。 更多时候,是自己要去做这件事的思维,而不是调动别人去完成它的思维。
中学时代网络费用不便宜,家里只能在寒暑假才开通(但是得承认,已经比当时许多人的情况要好得多),大学的校园网络也多只在周末才付费使用, 就很难想象随时有网络连接的移动时代。 思维的惯性总带着一种如果某些条件会消失掉的杞人忧天感。
物质的限制也让我比较容易于满足现状,倒不是“能有这就不错了”的程度,但还是会觉得这样也够了。
回顾过往时能看到变化,可在当下向前看时惰性就又一个个扑到身上。 强迫自己慢慢理解需求是无尽的,发展是永恒的。
发展能解决很多问题。
高标#
年复一年,多少也接触了些(对我来说)新事物。 曾经没有的或者不关注的,有了些微的认知,也得益于他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
我能知道为什么有的游戏好玩,我能区分出设备对于音质的影响。 或许当我再遇到能“满足基础的功能”时,也会有了自己的要求。
我是很没想象力的,无法通过他人的描述理解区别在哪里,只能通过自己的体验。 开阔眼界的经历,也就是了解在某些领域中“好”可以是什么样的。
经历满足到不满足,我会为自己的坐井观天而羞愧。 转了一圈,反而不再为我不知道面红耳赤。
多样#
不同人有不同需求,“好”的方向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事物没有绝对的发展方向,但往前进的一步也总该是解决了一些部分人认可的需求。
世界万千变化,我是不能穷极每一面。 有人在这上面不满足,有人在那上面不满足。
其实这么多之后,我觉得最大“成长”之一就是不再在意别人的眼光(另一个是思索过后不迷茫)。 我就是不爱说无意义的话,少言寡语、没有什么社交活动,衣品差,没有艺术品味,也没见过大世面,不懂得享受生活。 我依然敬重关注细节的人,我也依然是这也无所谓那也无所谓但有些事情有所谓而别人不知我所谓的人。
不论是否未曾经历过,由于物质条件的不足,还是品味的不同,都不必感到窘迫。
好在思想这件事每个人都能内自触及与磨砺。 找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或许才是重要的。